脑血管外科联合多学科成功救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合并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产妇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07-13

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头痛,感冒、失眠、劳累、心情不好都会导致头痛。但如果是持续性头痛加上视物模糊那就要警惕了,可能是患上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静脉窦血栓。近期,脑血管外科成功救治了一位罕见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危重患者。

 

产妇突发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可能是静脉窦血栓

产后三周的李女士突然感到持续性头痛、颈部疼痛,还伴随着视物模糊,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不能缓解。不仅如此,她的右眼开始出现血泡,视力症状也每况愈下,家属意识到李女士的身体可能出了严重问题,立马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到院后,李女士进行了初步检查,急诊颅脑CTA显示其右侧横窦状窦充盈缺损影,血栓可能性大。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李女士很可能患静脉性梗死,患者病情危重,又为产妇,治疗风险大,急诊科医生第一时间联系脑血管外科主任汪求精教授协助诊治。

 

血栓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为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

汪求精主任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查体,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考虑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需立即收治入院积极治疗。与此同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患者患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抽血结果提示血小板仅仅为正常值的十分之一不到,这就意味着此时手术风险极高,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术中大出血,经过相关科室讨论后,暂予入住ICU积极监护治疗,待血小板低的病情改善稳定后再进行积极手术治疗。

患者入住ICU后,为保障产妇安全,ICU主任吴本权决定启动多学科会诊。随后,医务科组织血液内科、重症监护室、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脑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对李女士的病情进行了会诊,考虑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积极予激素、输注血小板等对症治疗。经过系列治疗后发现,患者双眼球结膜水肿情况不减反增。处于患者病情危重情况考虑,在这关键时刻,吴本权主任再次与脑血管外科汪求精教授沟通讨论,最终果断做出决定:给李女士进行腰穿测颅压,正常人的颅内压正常值为80-180mmH2O,而李女士颅内压高达330mmH2O,约为正常人的两倍。

 

手术复杂、风险高,团队成功实行静脉窦微创取栓治疗

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汪求精主任组织科内病例讨论,当即决定行静脉窦微创取栓治疗。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双侧横窦、乙状窦广泛血栓形成,结合患者病情,在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后,汪求精主任决定给予患者实施静脉窦支架取栓治疗。

支架取栓一般用于颈动脉或颅内动脉血栓形成后的治疗,而应用在颅内静脉窦内取栓,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术中操作非常复杂和困难,由于横窦、乙状窦不显影,只能通过脑血管的解剖位置来摸索前进,并且需要不断切换正位及侧位造影,以避免造成其他损伤。汪求精主任凭借多年的介入手术经验,一步步摸索,术中采取了颅内取栓支架反复取栓等技术,后造影见右侧横窦、乙状窦绝大部分显影,左侧静脉血通过右侧静脉窦引流通畅,手术顺利,术后继续抗凝、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等治疗后,患者头痛明显减轻,精神明显好转,双侧球结膜水肿消退,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面对脆弱的生命,ICU、血液内科、重症监护室、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与脑血管外科专家一同群策群力,细致精确地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各种治疗方案和应对措施。在脑血管外科及ICU全体医护人员不间断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终于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