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不辍、行路不止——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先生

发布人:党委宣传科 发布日期:2023-05-23

四月的羊城,春意盎然,芳菲浸染!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踏着的春日暖阳,2023年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高峰论坛在广州盛大召开。

论坛期间,作为随行人员的我有幸参与迎接我国著名神经生物学家、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先生一行。短短两天的接触,让近距离一睹老院士学术风采的我,深刻感受到了他那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渊博精深的深厚学识,还有孜孜追求的探索精神。对于尚处于学术道路起步阶段的我,无疑带来了莫大的启发与鼓舞。心随所动,不禁想提起笔记录下这弥足珍贵的回忆。

初次见到杨先生,是在机场,但旅途的劳顿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探索热情”。车上,他很轻松地与我们谈论起了本次大会的情况。他说,自接到大会邀请以来,他就对后疫情时代南方这第一场全国性大规模线下脑科学会议的召开充满了期待,同时谈话中还频频对广州学者的不畏艰辛、开放务实表达了赞许和感激。听到这些,我不禁被他那满腔的学术热忱所深深感染,同时也更加肃然起敬:高寿之年不辞舟车之累,跨越千里而来,支持他的依然是科学人最纯粹、最朴实的赤子之心——对科学的敬畏、对学问的求知、对真理的追求。而当我听到杨先生的助理提到他顶着骨关节疾病带来的剧烈疼痛仍坚持来参会,就是想借会议契机一睹最新脑科学的进展,并和同道们进行交流讨论,希望能得到科学求真道路上更多的启发的时候,我心中更是五味杂陈,既源于崇拜之情的燃起,还有由此带来的自省和触动。学术泰斗的卓越不仅体现在学识方面,更体现在精神与意志上!这是吾辈在治学道路上应始终镌刻于心的真理,更是需要时刻秉承的初心。

行程中,杨先生对知识寻根究底的态度,更是不断地刷新着我的认知,同时也不断提醒着我的知识储备有些告急。杨先生从“视神经科学”到“中风”与“stroke”的概念定义,从“文言文”到“现代白话文”,他看似闲谈式的“轻描淡写”,却寓意深刻。尽管他反复提及这些都是开放性话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见解,这些也只是旅途闲话,不必紧张,但我仍然在头脑风暴的穿梭中倍感精神抖擞并“严阵以待”。

image-20230523105957-1

图1:杨雄里先生作报告

 

会议现场,杨先生的报告更是金句频出,俨然是会场中思维最活跃的人。他对会议研讨报告中提到的“目前最年轻的很可能的AD患者”的病例界定提出了自己的审慎思考,精辟的发言赢得了满堂喝彩!而杨先生本人题为《关于人脑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更是将本次脑科学会议的思辨属性拉至最高潮。他从脑的工作原理开始,娓娓道来,引用著名心理学家Jean Piaget的名言——智力是你不知所措时所动用的东西,来告诉了我们关于“人脑智能”的奥妙,并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坦言,虽然早在20多年前卡斯帕罗夫对阵电脑“深蓝”时,他就意识到人工智能将会有极快速的大发展,但目前人工智能融入人类社会的现实,仍令他震撼不已。他指出,人类社会应从容应对人工智能的崛起,最大限度地使非人类机器智力的载体与现今世界的生态系统相顺应,并思考如何限制其可能表现出的有害倾向,乃至如何缓和人类面临这种挑战的过激反应等。报告即将结束之际,杨先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人类智力是至高无上的,但这是否是终点?随后,他以英国著名诗人John Milton的名言分享为报告画上了句号——一个人在真理问题上很可能是一个异端者,如果他相信某一事物,只是因为他的牧师是这么说的,或者国会是这么决定的,而再也不知道任何其他理由,那么虽然他的信仰是真实的,但是他所坚信的真理本身就变成了异端。富有哲学气息的提问和结尾,无疑留给了与会者们无际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image-20230523105957-2

图2:会议现场

 

与杨先生的鞠躬致谢同步的,是会场内如雷贯耳、延绵不绝的掌声。在场听众无不为杨先生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辨、独到的见解而折服!我相信,以杨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带来的思考的分享、学术的碰撞、思维的激荡,就是本次脑科学高峰论坛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而这将激励“无数的我”,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无悔且勇毅地前行。

 

image-20230523105957-3

图3:与杨雄里先生的合影

image-20230523105957-4

图4: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