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夏、秋季(多为7-9月份)为该病的高发期,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可通过飞沫,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水、食物,或者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奶具、床上用品等途径传播。幼儿园、学校容易出现爆发性流行,患者在生病的第1周传播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在症状消退后,病毒仍可在患者体内存活数周甚至数月。
主要症状是发热,口、手、足和臀部出现溃疡,外观为小的红斑、凸起或水疱,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中枢神经体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肌无力等;危重症时可能出现心肺功能衰竭,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加快、出冷汗、皮肤发花、口唇紫绀、血压降低或休克等。
可以预防。
(1)一般预防措施:
-
在流行季节和地区,要常检查儿童的手、口部位,若手、口出现水疱,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患儿在发热或身体欠佳时不要去学校或日间托儿所,待疾病治愈1周后再上学。
-
勤洗手,尤其是餐前和如厕后。成年人接触幼儿时必须要有预防意识,外出回家后要先洗手再接触幼儿。
-
对桌面、玩具和儿童可能接触的其他物品要清洗干净,做好消毒。
-
家长要为患儿及时更换尿布,清理粪便后要认真洗手。
(2)接种疫苗:引发手足口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重症病例多见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引发的感染,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降低发病率和发病后的严重程度。但接种疫苗后还是有可能得手足口病,故在日常生活中仍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通常会在约1周内自行消退,无需特异性治疗。由于手足口病可能引起发热、溃疡处疼痛,可采取以下措施帮助患儿缓解症状:
-
退烧:体温≥38.5,可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三个月以上的儿童)(10~15 mg/(kg·次))或布洛芬(六个月以上的儿童)(5~10 mg/(kg·次)),两次用药的时间间隔为6小时,一天不超4次。
-
让患儿充分饮水:口中的溃疡会导致吞咽疼痛,因此一些患儿可能不愿进食或饮水,应确保患儿充分饮水以免脱水。冷的食物(如棒冰和冰激凌)有助于缓解疼痛,可适当使用。
-
盐水漱口:6岁以上的患儿可采用盐水漱口,在250 mL的温水中加入1/4至1/2茶匙的盐,漱口后吐出,可一日漱口2-3次。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的预后良好,病情较轻的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也可在7~10天内痊愈,所以家长也不用太过担心,通过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疗,多能够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若患儿出现高热不退、明显饮食问题、尿量减少、溃疡处有难闻气味或者出现黄色、绿色、血性分泌物,发病2-3天后未见好转等,应及时送医。
参考文献:
1、手足口诊疗指南(2018版)
2、冯樊,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探索[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3): 4-6.
3、潘利花, 汤洪洋, 梁夏楠,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 2020, 26(10): 793-795.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