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在线】致敬 | 甘照宇:在隔离病房里,做慎终如始的“医心者”
临出发前,甘照宇给在湛江休产假的妻子打了个电话,第一次告诉她自己要去支援武汉了。“这次我终于‘报仇’了。”他开玩笑。妻子是一名护士,17年前,两人还在谈恋爱,她也是瞒着他,就报名走向了抗击非典的隔离区病房。
甘照宇是拉斯维加斯lswjs0567官方网站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也是此次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广东省第一个赶赴武汉支援的心理医生。2月9日,广东省再派出4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包括了拉斯维加斯lswjs0567官方网站的133员干将,甘照宇就是其中之一,进驻光谷同济医院。
“我们和前线沟通,得知第一批援武汉的部分队员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新闻上也看到有病人情绪比较激动、甚至有轻生倾向的报道,所以就报名了,希望过去能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上的帮助。”他说。
认识能力的边界,为医生卸心理包袱
第一波心理治疗在自己的队友中展开。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在形势最紧张的时刻投入战场,在尽全力救治病人的同时,也经历了医疗资源有限时的无可奈何,见证了疫情之下的冷暖悲欢,下班回去后只能呆在酒店房间,缺少倾诉和沟通,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部分医务人员也面临一些心理问题。
在室外空旷的地方,大家戴着口罩相隔一米开外,甘照宇开展了一次团体治疗。
▲户外团体治疗
一名护士,因为管理的一个病人死亡,陷入自责情绪中,又联想到自己年少时母亲辞世的经历,晚上经常做噩梦,在半夜哭醒。“为什么我没有帮上他?他还那么年轻,我却只能看着他在身边眼睁睁死去。”她一直耿耿于怀。
有队员和她承受着类似的痛苦。因为病情恶化而逝去的生命,因为绝望和害怕拖累家人而轻生的患者,成为他们心中一座座沉甸甸的大山,有的人需要安眠药辅助睡眠。
“第一批去的医护人员很多都是ICU的,大部分见过生死,他们不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行。只是,平时他们经历的死亡是尽力一搏之后的无可奈何,但在当时的武汉,医疗资源匮乏,一些病人从医学角度讲本来是可以救的,却因为客观条件,有些抢救办法用不上,导致病情恶化乃至死亡。那种无力感,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最揪心的。”甘照宇解释。
他开解队员们:想想治疗过程中,自己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如果换成别的队员来,结局会改变吗?引导他们进行认知重建。“职责范围内已经尽力了,不应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不合理的归因容易令自己背负包袱、身心受创。”他说。
前期队员的上述经历也让他用于告诫跟自己相邻到来的队友:“出发的时候,很多人都抱着英雄主义的心态过来,希望自己能拯救众生于疫情苦海。但来到这里之后会逐渐发现,每一个人能做的其实有限。因此,我们务必要认清自己能力的边界,知其可为与不可为,不要把不可为之事揽责上身,否则就会自寻烦恼。”
一名护士向他倾诉,她护理的一名患者,临终前几天,数次嘱托她打电话给其妻子,希望对方能够送点东西过来,但直到他离世,妻子都未现身。因此,她一直想不通:“我也曾无数次目睹生死,但未曾见过人情在生死面前竟薄如纸。”
“现实确实很残酷、也很无情,我非常理解您目前的心情。”甘照宇首先对队员的情感反应予以积极的回应,然后,试图引导队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以化解不良情绪:“但是,您想过没有?假设这是一场痴情女不负有情郞的故事,妻子冒险往返于医院与家庭之间,也许您会感动,但是在您看不见的地方,可能正发生着一家人相继被感染的悲剧。”
甘照宇接着分析,也许护士看见的是妻子对临终的丈夫无情的拒绝,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无奈的妻子在丈夫与其他家人无法兼顾的两难选择下,承受着放弃与丈夫诀别的压力,以换取一家老小健康的勇气?
“如果只看到前者,就很容易进行道德绑架、心怀愤恨;而如果能看到后者,或许能体会到那种断臂求生的勇气而心存理解与敬意。”甘照宇告诉她。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遇到相同事情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甘照宇分析,问题出在认知评价。认知角度不一样,应对的模式就不一样,情绪的体验也自然不一样。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我们很多的时候是无法改变事情本身的,但可以通过引导求助者重建认知模式,来提高自己的有效应对能力。
当然,也有很多医护人员能比较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还跟队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因为不能碰头,还有人组织起“云健身”,大家视频连线运动减压等。而后来,随着医疗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场、管理的完善、医疗秩序的恢复等,队员的情绪也日益好转起来。
以“理解之同情”,找到打开心扉的密钥
“理解之同情”,贯穿于甘照宇心理治疗的过程中。
一名83岁的老伯和老伴住在同一个病房,老太太比较强势,经常会唠叨一些不好听的话,指责老伯感染了一家人,指责医生不重视他们,没有把病治好。老伯情绪抑郁,还自己拔过补液,最后发展到不吃不喝不理人。
医护人员苦劝阿婆很多次都没有效果,最后,失去求生欲的老伯病情不断恶化,还合并了其他病变,经常恶心呕吐,最终失去生命。
再见到阿婆的时候,她情绪很差,开始指责医生没有救回丈夫。甘照宇没有指责或反驳,而是在表达关切和心理疏导后,启发阿婆思考该以怎样的状态度过以后的人生。“您这样过会很辛苦,对身体也不好,医生不会强迫您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只能提供我们认为会对您有帮助的建议,至于您接不接纳这些建议,取决于您自己。”最后,他告诉阿婆。
“其实老伯之前病毒量有减少,肺部状况有好转,情况没有太糟糕的。”他感慨,其实自己很不认可阿婆之前的态度,对于老伯的治疗,她是帮了倒忙的。
但是,从她的经历看,他理解她。老伯发病之初没有发热只有咳嗽症状,被当成普通肺炎,四处求医都被拒绝收治入院,过程中还出现了家庭聚集性感染。对此,阿婆是有不满的情绪的。到后来,她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总是因一些很小的问题就诸多抱怨也情有可原。
“她内心里其实也心疼老伯,护理的事情非要自己抢着干,只是在行为上,以另外的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甘照宇说起。就在前些天,阿婆已经痊愈出院了。
不过,这样的病例只是个案,大部分患者都是配合的,心理治疗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名50多岁的阿姨每天晚上失眠,精神越来越差。会诊后,甘照宇发现她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阿姨本来性子大大咧咧,沾着枕头就能睡着。住院后,因为担心睡不着会降低免疫力,影响预后,结果越担心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担心。
“你这是用力过猛,越使劲大脑越兴奋,越兴奋越睡不着。”甘照宇给她进行睡眠科普宣教,让她关注点不要放在睡眠上,不要逼自己睡觉,还教她使用“方舱之声”音乐治疗。阿姨选择了潮水的声音,他就让她想象自己躺在海边,听着海浪节拍、海鸥鸣叫,想象海风吹过的样子。
▲给病人介绍方舱之声
后来,阿姨告诉甘照宇,放松对睡眠的警惕后,自己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她同在一个病区住院的女儿还专门给甘照宇写了一封感谢信。
有时候,打开病人心扉的,则是一把小小的钥匙。一名外地来武汉看女儿的阿婆,每天急着出院,情绪很焦躁,也不配合治疗,甘照宇和她聊过后,发现原来老人是手机没电了联系不上女儿心理焦虑,又不好意思找旁边的人借。甘照宇帮她找来充电器,老人和女儿通话后,心安了,也配合治疗了。
一名老伯,医护人员怎么劝都没用,但是只要跟儿子或女儿聊天,那几天就不吵不闹,也配合治疗。甘照宇就和老伯的家人沟通,让他们多联系。
“心理治疗很多时候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就是从最基本的层面满足病人的一些需求。”甘照宇说起。
不过,这件“不那么高深莫测”的事,有时候完成起来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沟通问题就是一大障碍。高大上的、专业性的术语,如正念、认知治疗等,在病房里基本是用不上的,只能讲接地气的话,用拉家常的方式聊天,甚至有时候,这招也行不通。
▲在隔离病房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很多病人都是讲方言的,有些当地人都翻译不过来,就像广州人听雷州话的感觉。”甘照宇说起,这时候,他们会尽量向病友或队里本地的护士寻求帮助。有时候,面对一些听力很差的病人,他们也会纸上交流,在A4纸上写上大大的文字,病人看罢说话回答。
裹在防护服和N95口罩后,为了让病人听清楚,他们讲话也会尽量大声。“讲一两个小时,回去之后感觉两颊酸酸的,嘴巴都几乎要抽筋。”甘照宇形容。
要主动更需谨慎,不让心理治疗“帮倒忙”
在隔离病房里做心理治疗一个月,甘照宇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能跟同行分享。
“对病人的干预要融入整个新冠肺炎的治疗体系,要主动更需谨慎。”这是他最深的感触。
一名阿叔,连续多日焦躁易怒,不配合治疗。他的方言医生听不太懂,请了临床的病人翻译,才知道阿叔是快一个月没洗澡了,心情很烦躁。“能不能满足他这个需求,让他心情好点?”甘照宇觉得可行,但还是咨询了主治医生的意见。主治医生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一方面,洗澡是一种高耗氧的活动,会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情加重;另一方面,洗澡需要护士协助,期间难免会弄湿防护服,从而增加护士的暴露风险。
“就是这样一些平常很简单的干预措施,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整个治疗进程。”甘照宇提醒:“心理干预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是‘助攻’,而非‘主攻’,其目的在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服务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大局,不能喧宾夺主。”
他谈起,自己起初也是满怀激情,做了很多工作计划,而通过与团队的逐步磨合后,才逐渐找对方法。
对医疗队员的心理干预,他的经验是:既不能缺位,也不能扰民。心理医生就像家里的灭火器,希望永远用不上,但是有,就多一分安全感。心理医生可以帮助队伍更朝气、更团结,在避免队员出现共情伤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做太多也容易适得其反。
▲培训精神卫生工作者
“心理医生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要主动作为,但太积极了也容易惹得队友反感、病人嫌弃,我们不能帮倒忙。”他说。
为了给更多的病人更好的心理干预,甘照宇还给医疗队的护士上了心理护理课。第一个关键词是“聆听”,让病人感受到关注和重视,这对病人也是一个倾诉的过程;第二个关键词是“理解”,站在病人的角度理解他目前的心情、焦虑和担忧,不指责、不批评、不激化情绪。第三个关键词则是“支持与帮助”。
“很多都是看上去很平常的东西,我们只是把工作做得更细一点,就能让病人的情感得到宽慰,睡眠得到改善。”他说。
而要达到良好的心理干预效果,又离不开“三部曲”。首先,要“动之以情”,即通过尊重、理解、温暖、共情等技术,赢得病人的好感与信任;其次,要“知其所需”,即通过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各种需求;最后就是“晓之以理”了,包括各种健康宣教、规则指引等。
“没有动之以情怎么晓之以理?不能赢得信任和好感,话说得再怎么好听都没用。”甘照宇说。
他还提醒医护人员,“三部曲”之后还要“报之以歌”。有时候,可能拼尽全力但是医疗结局依然不尽人意。此时,医生要学会表达遗憾、学会安慰,但也要做得“有限共情”,将自己对患者的共情限制在职业范围内。就像演员一样,既要入戏也能出戏。下了班,就要放下医护人员的角色,做回生活中的自己,以避免“共情伤害”。
甘照宇给病人们推荐了“云上三院”小程序,以便他们出院后有需求时能够继续得到帮助。
他也想告诉经历这场大疫的人们:在疫情期间,家庭内部也常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而产生矛盾、摩擦乃至不理解,譬如有人因为打麻将感染又传染了家人,有人在家属的要求下去菜市场囤菜而中招……疫情过后,这些矛盾可能会重新浮出水面,如何解决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与完整,甚至会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以及不同的应对结果,理解并允许每一个个体在应对方式上的不同,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甘照宇说,“当然,创伤需要时间来弥合,更需要家人的包容、理解与关爱。我们精神卫生工作者也会一起去努力。”
他们是逆行者,哪怕所有人都谈新冠色变,也敢朝着病毒进军!
他们是钢铁战士,哪怕只有最简单的防护,也要筑成一道健康长城!
他们是白衣天使,哪怕敌人再狡猾再强大,也要挡在死神之前一步不退!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哪怕脸上手上布满伤痕,也要含着泪把微笑留给病人!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无私奉献……
没有一个词汇,能够完全概括他们的伟大;
没有一篇文章,能够真正描绘他们的风采;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