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强迫症的人生:一直洗不干净的手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1-09

       撕开酸奶的盖子,必须把酸奶舔干净;挤牙膏,必须从根部开始整整齐齐挤完;走在瓷砖上,必须以一定数量的格子为单位,绝不允许踩到瓷砖边缘……

       如今,年轻人似乎与“强迫症”结缘颇深。他们总喜欢以“强迫症”表示自我行为的挑剔、焦虑。

       当我们身处强迫症“旋涡”中,该如何应对?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1

 焦虑:一个人,一场战争 


       按照官方定义,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近年来,强迫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强迫症定义为困扰中青年人群(15~44岁)最严重的20种疾病之一。

       你为何会被强迫症缠上?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李雯思索了几秒说:“这是家庭氛围所引发。”

       把岁月的时针拨回李雯九岁那年,在父母无数次的唇枪舌战中,幼小的李雯缩在角落,只觉双眼迷离,脑海里的思绪乱作一团。虽然父母之间的争执并未直接牵涉到李雯,但每逢经历父母间的争吵,年幼的她总会在无意间咬破了手指,任凭鲜血溢出。每一次,看着流血的手指,李雯总会不知所措。

       也是从那时候起,一团名为“强迫症”的黑影缠上了她,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李雯曾经百度过强迫症的词条,里面清楚地写着:强迫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强迫自己反复进行无意义的行为,频频思考无意义的想法。同时,强迫症患者还会尝试抵制、停止下意识的反应,但常以失败告终。这些有意识的重复行为表现在李雯身上,就是咬手指、撕倒刺

      “只要我醒着,手指便会‘遭殃’”。李雯面露尴尬之色,用她那细细的声音一边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一边将手背朝上伸展开,只见映入眼帘的这双手,指甲与手指齐平甚至偏短得嵌入指尖。而细细一看,右手食指仅剩半截指甲,指甲边缘的皮肤不知是被撕过或是啃过,带有些许红红的血丝。

       天气渐凉,皮肤干燥衍生的倒刺似是有种特殊的魔力,让人忍不住一拔了之。于常人而言可能只是偶尔闪过的念头,可对李雯而言,这样的念头一旦出现,不把指甲啃个“片甲不留”她就不会罢休

       有时候,无法靠意志控制自己的李雯,也想试图靠“歪路子”停下自我强迫的行为:往手指涂上风油精、把手一直插入口袋、不停地忙碌让双手闲不下来、用绷带把手指层层包裹起来……然而,不下几分钟,这样的“挣扎”依旧会宣告失败。

       “我究竟该拿自己怎么办?”李雯很是苦恼。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来自拉斯维加斯lswjs0567官方网站精神心理科的甘照宇主任一句话点出了强迫症的源头:“作为焦虑障碍的一种,我们关注强迫症,就必须关注诱发强迫症的情绪根源——焦虑。”

       数据也显示,强迫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其中65%的患者在25岁之前发病,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5岁前就发病,且发病的原因多少与内心的焦虑有关。“除了以焦虑为主的心理因素外,强迫症的病发还与生化因素、遗传因素有关。”甘照宇主任表示。

       显然,让强迫症缠上李雯的原因与焦虑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相关。李雯回忆,哪怕是终日吵架的父母离异后,她依然摆脱不了心中的焦虑情绪。即便表面上再无纷争萦绕,可焦虑一词已伴随童年的阴影深深刻在她的身体里,更是经由种种行为展现出来。

       事实上,除了心理因素,当前学界关于强迫症的研究还突显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方面的诱发因素。甘照宇主任称:“强迫症的发生与活跃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活性物质相关,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是调节情绪、影响记忆的神经递质,包括它们在内的递质紊乱、失衡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人难以控制思绪。”

       另有相关研究人员在强迫症的遗传因素方面作出了探索。研究指出,强迫症在直系亲属的总体发病率为10%~22.5%,明显高于普通人的病发率。


2
 挣扎:那只白熊,挥之不去 

       强迫症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而这也意味着不一样的挣扎。

       刘扬很想脱离强迫症。成绩优异、待人随和、处事认真的他从小都是班级里的绝对“焦点”,老师的夸奖与同学的爱戴对刘扬来说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但这一局面,在刘扬考进理想的大学后被残忍地击破。

       身处满是佼佼者的大学中,刘扬成为了诸多平凡人中的一个,过去引以为傲的优秀的自己,在多次考试后已经开始挣扎爬行。

       来到了憧憬的大学,能力不如人、成绩也不理想的落差感,使刘扬陷进了焦虑。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扬的强迫症在一次期中考试中被发现。“这个结果仿佛不对,再算一遍吧”、“这道题的解法真的可行吗?”、“前面的题目,是不是该再检查一下呢?”……每做一道题,刘扬就必须反复检查几遍。好不容易强制自己往后面的题看,脑子里却控制不住地想:前面的题似乎有问题,再复查一遍最好。

      “我的心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在反复质问、怀疑自己。另一种是,知道这样想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去想。”谈起强迫症,刘扬的神情满载无奈。

       确诊强迫症后,刘扬明白:自己心里出现了一只“白熊”

      “白熊”这一说法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M. Wegner),他曾进行过这样一次实验:允许参与者想着任何事物,除了先前在照片上见过的白熊。

       奇妙的是,被要求不去想白熊的学生,实际上很难做到。越想忽视,就越是在意,所谓白熊效应就是这个道理。

       刘扬也是如此。他试图控制自己,有意识地制止强迫思维,可心理暗示一旦存在,就如照片里的白熊那般先入为主,难以转移注意力。

       白熊效应,固然只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心理学理论。但“闯入性思维”,也确实存在于每一个人心里,引致相应的强迫症状。甘照宇主任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闯入性”想法、冲动和图像的出现往往是自发的、突如其来的,但如何评价、解释这些“闯入性”想法却与强迫症息息相关。

       闯入性思维的出现,于一般人而言或许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闯入性思维置于像刘扬这样的强迫症患者身上,则成了不折不扣的强迫性思维。究其区别:怀疑的念头和检查的行为能帮助正常人审视自我,可不断地怀疑自己、反复且难以制止的检查行为对刘扬一流已然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这也可以解释,刻板的行为,也就是强迫症最“广为人知”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说,强迫症患者的表现可谓是千人千面。

       例如,有的患者过于讲究干净,所见之处必须确保整洁否则时刻担心自己感染疾病;有的患者拥有伤害的冲动,常有自我伤害,甚至是伤害他人的臆想,并担心自己付诸行动;有的患者则追求对称与秩序,他们自身的行为、周边的事物摆放有着独特的一套逻辑,有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

      “强迫症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仅仅靠行为、思绪不足以进行自我诊断。强迫症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关键在于强迫症状是否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的体验,患者的人际关系、社会功能有否受到影响。”甘照宇主任强调。


3
 破局:崩溃边缘,规范治疗 

       当强迫症的发病原因渐渐清晰,如何找寻出路,跳出这个怪圈已然成为诸多人需要面对的难题。

       英子是一位95后年轻妈妈,当前,她的世界也只有她和那将近一岁的儿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与强迫症作斗争。

       去年春天,儿子的到来给英子一家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也于英子的眼前蒙上了一片阴霾——在儿子到来的同时,强迫症也来得让人猝不及防,更是无情地折磨着初为人母的她。自从生完孩子,“全职”在家带娃的英子,过上了堪比“007”的生活:每天孩子睡着的时候,自己干家务,孩子醒着的时候,照顾孩子,一天24个小时,一周7天,天天如此,没有停歇。


      “孩子他爸终日加班,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我的责任就是尽我所能,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新手妈妈,英子的“要强”性格在带娃方面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此,强迫症随之而来。

      “有时候,我总觉得洗衣机里宝宝的换洗衣服还没洗,”每天,英子能数十次掀开洗衣机的盖子查看,以确保里面空无一物;不仅如此,宝宝总在夜里哭闹,英子在睡前就必须反复检查宝宝的衣服被子是否穿好盖好、喂奶的工具是否有序摆放在方便拿到的位置;哄宝宝入睡后的英子,总感觉听见宝宝在“哭闹”,可应“呼唤”而去却发现宝宝睡得安稳极了,所谓的哭泣声只是脑海中的产物……

       养育孩子本就不是容易之事,也正是在产后的这一阶段,妈妈们容易被强迫想法、冲动或影响困扰。美国一项相关研究表示,新妈妈罹患强迫症的几率是普通人的5倍

       强迫症的一系列无意义的想法与冲动不仅浪费了妈妈的时间,还干扰了日常生活的正常运作。

      “我快要把自己逼疯了!”事事以孩子为先,却总担心自己照料不好孩子的英子,察觉到了自己那不正常的行为。网上搜索后,“精神癌症”这四个字着实让她慌了神。

      “强迫症难治好”、“强迫症需要治疗一辈子”、“强迫症治疗后又复发了”、“药物治疗逐渐没有效果”……种种言论,也让她无比担心。

       强迫症真的是治不好的“精神癌症”吗?甘照宇主任认可了强迫症作为心理疾病的难治性,却不认同强迫症无法治愈这一说法。

      “在强迫症的治疗之前,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强迫症就诊率低,有意识前往诊治的患者仅是患者群体中的一部分。尽管强迫症出现在网络的频率颇高,但人们对这一心理疾病的了解相对有限,一些患者没有‘强迫症是病,该治’的观念,更有患者选择逃避,拒绝接受自己得了‘精神病’的事实。”甘照宇主任直言。

       如今,多番自我挣扎无果的英子选择直面强迫症,前往医院诊治。配合药物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目前英子自觉强迫症正在逐渐好转中。


4
 重生:顺其自然,学会自救 

       爱因斯坦曾说过:“思想总是被意识的幻觉折磨”。

       强迫症的出现,是横亘在患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病症现形之时,患者们或奋力抵抗,或消极逃避都是正常现象。可说到底,强迫症只是思绪的“纸老虎”,越是在意就越发“生长”。

       其实,当强迫症来临时,所有挣扎都毫无作用时,不妨求助医生。目前,临床医生已然可以对应不同个体制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实现治愈。

       甘照宇主任表示,一些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共病”现象。所谓共病,指患者身上同时存在两种疾病。若只针对其中一种疾病采取了治疗措施,则是对疾病的漏诊,这无疑加剧了患者的痛苦。

      “所以,重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结合,这对于强迫症患者的康复大有帮助。而从治疗方面看,医生能否识别强迫症、如何正确治疗强迫症的‘共病’同样影响患者的康复。强迫症共病双相障碍时,往往对传统的抗强迫药疗效欠佳,需要换用其他既具有抗强迫又具有稳定情绪的药物。”甘照宇主任说道。

       其实,现阶段我国针对强迫症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地方。我国医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强迫症的治疗周期较长、费用较贵是不争的事实,也正因如此,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较多费用的心理治疗往往难以被患者广泛接受。而出于“药物副作用大”的误解,有的患者们也有所顾虑,甚至在治疗过程中擅自停药。

       病情的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方案是否妥当、患者是否配合,都影响着强迫症的诊治与康复。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成为强迫症诊治难的原因所在。

       “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强迫症规范治疗的开展。实际上,相较过往的药物而言,目前,患者可采用的药物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改善后的新药物有着疗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的优点。在药物的帮助下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能康复的患者也不在少数。”甘主任对强迫症的治疗与康复表现出较为乐观的态度,并鼓励疑似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最后,39深呼吸(ID:shenhuxi39)也希望,所有强迫症患者在挣扎无效后,能够尽早选择科学的治疗手段,实现早诊早治。毕竟,人类未必是强迫症的手下败将,与其自我折磨,何不直面强迫症,以中立、客观的立场看待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指导专家:

拉斯维加斯lswjs0567官方网站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 甘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