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师】我的导师陈壮桂教授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9-09-10


“磨练实验技术,发表学术论文,提高临床水平,学会做人做事。”乍一看,这样的要求有点“多”,有点“大”,不太像是一位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的规划。但这恰恰是我的导师陈壮桂对每一届研究生的要求。一开始,我也被老师的这些要求吓到。把这四条要求单独拿出来,随便哪一条做得好已经是不容易了。所以我特别担心自己没办法达到这四条要求。但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可以说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愈挫愈勇的科研精神

从本科毕业的暑假,导师便让我提早进入实验室,跟随师姐学习实验技能。实验是枯燥的,也是充满挫折的,经常有“忙碌一周,颗粒无收”的失落。开始时,每次遇到失败的时候,我总是很灰心丧气,觉得自己恐怕不是科研的料子。“你可以试试找导师”,师姐用略带鼓励的眼神对我说。找导师?实验总是没有结果,科研经费花了不少,找导师不是挨骂吗?但没办法,只能在汇报结果的时候跟导师如实相告,做好了被痛骂的准备。结果导师不仅没有责备,还跟我仔细地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将当年他自己实验的小窍门都告诉了我,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实验室不怕‘垃圾‘,找准方向,多做几遍,这些失败都会变成未来成功的积淀。”老师的话使我茅塞顿开,也让我逐渐从“科研菜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

 

认真细致的诊疗工作

读硕士期间,我在病房当了半年的住院医师,其中又有四个月是在导师的科室里。正是这四个月,让我有机会了解导师为什么能成为病人口中的“好医生”。作为科室主任,导师对时间观念的要求特别高,并以身作则,早上交班、查房从来不迟到,而且到得比谁都早。刮风下雨、交通堵塞,从来就不是他不出现的借口。导师对待临床工作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在查房时,导师总喜欢问问题,经常把我们这些住院医师问得哑口无言。更重要的是,他的问题包罗万象,从致病菌的流行情况到抗生素的耐药性,有不少都是基于最新的临床治疗指南或者是高质量期刊的研究成果。这种保持学习、不断精进的精神,每每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而面对患者的病情,他总是认真细致地查问,不放过每一个异常的检查结果,抽丝剥茧,把患者的诊断搞清楚,后续的治疗就更得心应手了。可以说,他就是我们科室临床诊疗工作的标杆。

 

光明磊落的待人处世

在我眼中,他有时像严父般雷厉风行,有时又像慈父般春风化雨,最多的时候,他是一名谆谆善诱的长辈。光明磊落,从来就是他的待人处世之道,面对我们,他也同样如此。生活上的难处、家庭里的纠结、关于未来的打算,也许他听了未必高兴,但却从来都鼓励我们积极和他沟通,也尽量为我们提供帮助。在他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以身作则的魅力。三年读研期间,这种待人处世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

一眨眼,硕士研究生的生活就这样过去了,导师对我的要求,总算是勉强能“按时按量完成”。他的要求,看似严苛,却没有一条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借此毕业之际,要对我的导师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陈壮桂教授



陈壮桂教授与蔡亮鸣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