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从医从教半世纪 一片丹心映杏林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9-10-16

从医从教五十八周年,姚集鲁教授坚持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的处世准则。他坚持奋战临床第一线,笃行仁爱初心,守护人民健康;重视医术与医德的传承,以身作则的师者风范影响了一代代感染科学子;推崇民主与科学的规范管理,为学科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基石。

 

感遇恩师,榜样的力量化作前行动力

1956年,姚集鲁教授考入中山医学院,求学期间,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很优秀。谈到毕业后选择到传染病科继续攻坚,姚集鲁教授打趣自己是“手艺不好,不适合到外科系统”,故而选择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传染病科(现感染科)。

回顾求学生涯,姚集鲁教授感慨自己是幸运的,有机会跟着许多好老师学习。“朱师晦教授对我们学生一向很关心,经常带着学生去查房,很热情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他对病人检查很细致,态度也很好。彭文伟教授带着我们下乡做流行病学调查,白天给当地居民看病送药,晚上验血检查,花了很大功夫帮助当地消灭血丝虫病。何碧芬教授治学态度严谨,哪怕是学生的一篇文章、一次发言报告,她都会非常认真地提供指导修改意见。周庆钧教授、何树初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教学方面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总是能给予很多启发……”提起前辈专家教授,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师者如明灯,无论岁月怎样淘漉,精神依旧闪光。一切为病人着想、治学严谨、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作风深刻影响着姚集鲁教授。上世纪70年代,一位患弓形虫病的病人从江西专门来到三院求医。此前科室医生没有接触过弓形虫病的诊断治疗,经过一番彻底检查,一开始并没有查出这位病人得了什么病。姚集鲁教授回忆说,自己和邓练贤医生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翻找资料,查看寄生虫病的论文,结合病情、读书心得写了厚厚的病情记录。儿科的一位教授惊讶于病情记录如此详细认真,堪比一本教科书。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终于发现病人所患是弓形虫病,一个多月后,病人痊愈出院。谈起对治病救人、钻研学术的认真严谨,姚集鲁教授非常谦虚,“不仅是我,身边的同学、同事都非常认真努力,因为大家都满怀理想与抱负。”

由于在工作中需要接触到大量的英语文献材料,姚集鲁教授深感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坚持到图书馆阅读英语文献、学习英语。在外留学期间,他更珍惜学习英语的绝佳语言环境,坚持听英文广播、阅读大量英文材料,把握机会与人练习英语口语。直至现在,姚集鲁教授仍也保持着较好的英文水平。

 

“我在英国收到的第一封信

1979年,姚集鲁教授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公派访问学者赴英学习。“老师、前辈一直很关心我们,重视培养,为我们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我才能有机会争取出国学习的名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得益于多年坚持学习英语的积累,参加选拔留学人员的英语考试时,姚集鲁教授的成绩在中山医学院名列第三。

选择到英国留学进修病毒性肝炎临床与应用病毒学,姚集鲁教授直言自己是受到彭文伟教授的启发,“当时肝炎在临床上的问题逐渐显现,彭文伟教授敏锐地看到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与彭教授的一次交流中,他提到学科发展侧重点转向的问题,给我很大启发。当时国内肝炎病毒检测方法还不稳定,所以我希望去英国学习到临床治疗方面的先进技术。”

在英国进修访学期间,姚集鲁教授收到的第一封信是朱师晦教授寄来的。“朱教授嘱咐我,‘你有这么好的机会,国家送你到外国去学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来报效祖国。’”老师的鼓舞、关心与呵护,让姚集鲁教授备受感动,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治病救人强国为己任,潜心在英国学习钻研。

回国后,姚集鲁教授坚持学而致用,首先在国内建立与推广一步法单克隆试剂ELISA技术,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系列性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将准确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可靠性推进了一大步,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此前我们需要购买国外的试剂,没有太多选择,价格也贵。自己拥有了制作试剂的方法,既降低了成本,也有利于我们对病人病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基于该项技术,在周庆均教授带领下,积极推动肝炎治疗药物的开发,致力于为病人提供疗效显著,价格却更便宜的药物,如肝安注射液、肝酶灵注射液、复肝酶胶囊等,深得病人和医生的肯定。

 

 厚德仁心,博学精医

“我们要追求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全方位综合发展。但是一个医生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扎实的医疗技术功底,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姚集鲁教授深耕传染病学领域,坚持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笃行医者仁心,勤恳的工作和精湛的医术获得同侪、患者的一致好评。他多次带队到学校、工厂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为他们提供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逐渐摸清了本地的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为本地区的肝炎免疫预防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带领科室坚持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履行社会责任,结合临床治疗与疾病防控,派出专家赴基层现场指导培训传染病的防控与治疗;组织医疗教学小分队到城乡基层进行传染病普查普治;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特殊情况下,为救死扶伤,守护人民健康积极担当。

立足医疗服务开展科学研究,姚集鲁教授始终保持热情和务实求真的作风,参与主持了多项我国与世界多中心合作的病毒性肝炎新药临床研究及其评价工作,促进医疗技术持续发展,为医学界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姚集鲁教授深刻认识到在巩固临床医疗基础,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教学与人才培养是作为高校附属医院的重要责任。对科内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制定培养计划,提出具体要求,让青年医生有机会到其他相关专业进修,扩宽知识面。“我还是年轻医生时,就有‘一专多能’的主张,大家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去进修学习,我也曾经到心血管内科学习过一段时间。直到现在我也是劝科室医生,一定要在扎实专业之外,对其他技术有所擅长。”

出国访学归来后,姚集鲁教授看到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性,积极搭建与境外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争取将条件成熟的人员派往国外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培养科室内外不同层次的高质量人才。他鼓励支持科室成员在职攻读学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他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因才施教方面有完善的措施,非常有远见的设立“科研医生”岗位,让年轻人重点发展,为学科发展培养了不少科研骨干。

 

守正创新,以人为本,建章立制

姚集鲁教授非常重视传承的力量,坚持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创业初期,困难不断,科室前辈教授率先垂范、亲力亲为,耐心指导年轻同志开展工作。从朱师晦教授开始,就为我们设置了清晰的学科建设理念,周庆均教授等前辈一直在沿袭好的做法,为学科发展铺平道路。我不过是继续坚持老师们的好理念、好做法。学科能够有今天的成果,是因为几代人都坚持共同理念和目标:医疗,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室管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高等学校传染病临床学科。”

担任科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姚集鲁教授重视总结前人优秀传统和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并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确定下来,健全查房、会诊、考察制度等,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推动科室的民主规范化管理。姚集鲁极具前瞻性思维,在他的领导下,各项管理措施逐步完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对内有高度的凝聚力,对外部有高度吸引力,医、教、研与人才培养工作蒸蒸日上,更上新台阶。从校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到省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一步一个脚印为后来成功申请国家级重点平台奠定基础。

顺应形势的发展要求,传染病科在2004年转变、扩展为感染性疾病科。“任务重了,要求高了,面临的挑战多了,发展转型总会遇到问题,坎坷波折都有,但他们都很努力,学科发展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姚集鲁教授心系学科发展,退休后也经常与科室后辈交流探讨“学科该往哪里发展”的问题。在同事、学生心里,姚集鲁教授多年来“毫无保留,一切奉献给学科”,不逐功名,不求利禄,把毕生的热血都奉献给了三院。

伟大征程需要榜样的接续和传承。姚集鲁教授从不忘记前辈专家为学科发展胼手胝足的辛勤付出。学科成立50周年时,姚集鲁教授起草梳理了学科发展历程,撰写了《团结奋斗风雨路,共创辉煌五十年一一学科成立六十周年回顾》一文。2015年,又撰写了《我们传染病学科建设的理念与践行一一学科成立六十周年回顾》,他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学科发展历史,传承学科的发展理念,更好地向前辈学习、向榜样致敬,为学科谋求更广阔的发展。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身为临床教师,姚集鲁教授希冀培养更多好医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我们就是要培养尖子、培养一流的学生、培养一流的医生。”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培养独立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要保持学术科研激情,永无止境地攀登知识的高峰。姚集鲁教授对学生的指导不限于三尺讲台,对学生的期待更不限于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培养,他以一言一行感染学生,要做有温度的好医生、好老师。在学生遇到难题时,他循循善诱,帮助分析利弊,给予适时适当的提醒,学生们非常感激,“当年,姚老师给了我非常关键的鼓励与支持,使我有了迎接新的挑战和可能面临困难信心和勇气。”耕耘教坛数十载,他为学界培养输送了大批成绩斐然的优秀人才。

谦逊儒雅的风范、待人真诚热情、从不摆架子,姚集鲁教授一直被学生们视为心中的偶像,但他却笑言“年轻时候比较冲动,有时候也会为了学科发展与其他人产生摩擦。我的脾气比较直,学生、科室医生不少都被我骂过。”稍显严厉的话语背后其实是师者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盼。学生、科室医生在生活乃至家庭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非常热情,主动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姚集鲁教授重视传承、善于整理,多年来留存着科室重要的资料,在退休后仍将照片、文件等一一分门别类的整理、装订,手写上注释,照片也都扫描好,条目清晰。许多珍贵的教学材料,如胶片、录像带、软盘等得以保存,尽管已不能应用于现代教学,但保留了学科代代相传的优秀教学传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姚集鲁教授为医、为师的人生注解,他谦逊低调,总说自己没有什么壮举,不过是平淡的工作、生活。刻苦求真、勤恳严谨,贯穿于姚集鲁求学、行医、为师生涯,让他走出一条患者敬重、同行尊敬、学子爱戴的名医之路。年届八十,姚集鲁教授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常以前辈大师的崇高品格“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民主意识、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自勉,正心、正身、正行。